乡镇级分站:
您好,欢迎您访问bet365体育在线大陆!联系电话:0564-2717561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选派选聘

喜大普奔 六安唯一:我县“红手印”图片晋列全国成就展!

发布日期:2017-12-25   来源:系统   阅读: 次

IMG_7806.JPG

     北京传来喜讯:新华社曾报道的霍邱县长集镇七里棚村数十村民写联名信、按红手印集体挽留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罗炜的“红手印”图片,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十展区第四单元展出。据现场采访的央广记者和笔者查证:这也是我市唯一成果入列此次成就展。
      9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北京展览馆,参观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参观展览。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参观了展览。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主办,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承办。于9月26日向公众免费开放,成就展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线,设计了10个主题内容展区和1个特色体验展区,既有文字介绍、影像资料的展示,也有诸多模型、实物展览,还有高科技的互动体验区,全方位地展示了五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外交、军事、民生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新闻链接:

      习近平等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_图片频道_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26/c_1121722596.htm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_央视网(cctv.com) http://dlfj5.cctv.com/

      烙在心底的红手印——献给战斗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们-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18/c_1121164823.htm


“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

---安徽霍邱县七里棚村第一书记罗炜同志扶贫先进事迹介绍



4]E[CY}J}ZHDT1[159WF_3T.jpg

今年的618日,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以《烙在心底的红手印——献给战斗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为题,对安徽选派的2万名在任扶贫干部中,被群众摁“红手印”申请留任的7名“第一书记”感人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而报道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安徽国贸集团驻霍邱县长集镇七里棚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罗炜。

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省委书记李锦斌专门做出批示。这,既是对7名“第一书记”的褒奖,也是对罗炜这位全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扶贫工作的肯定。

“三心”与一个村的变迁

七里棚村,村部到镇街道仅7里路,因此得名。这是怎样一个村呀? 201410,从安徽省国贸集团下派的第一书记罗炜初来乍到

全村101名党员,党员生活长期停摆,村两委不融洽,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青壮年全部在外打工,村集体收入为零;全村除一条通往镇上的主路外,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贫困户253646人,有的穷的连下饭的咸菜都没有。当他用两个月时间,踏遍八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走访了所有的贫困户之后,心震颤了。深感这里的脱贫之路远不止7里路,更从现实和群众期盼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一夜未眠,起床后便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大大的“决心、红心、恒心”六个字。“决心,是群众不脱贫不走; 红心,是带着激情工作,把心掏给群众;恒心,是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言放弃”,对此,罗炜这样解释自己对自己的内心约定。揣着这“三心”他踏上了坚实的扶贫路。

扶贫工作能否干好,村支两委非常关键,“可以说筑牢堡垒、带好队伍是扶贫工作的根,这个根扎的牢不牢,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责任。”理清思路后,罗炜第一步棋下在了班子建设上。于是,他一边主持编写了《安徽国贸集团公司2014-2017年扶贫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七里棚村三年项目实施方案》,一边及时恢复组织生活,在村里相继发展740岁以下党员,培养后备干部,并在乡党委大力支持下逐步整顿、调配村支两委,让年轻有为的新党员进班子,下大力气改变班子软弱涣散状态。大半年过去了,村支两委劲往一处使了,“三会一课正常了,歪风邪气有人敢管了,干部的话群众听了,群众看干部的也眼神变了。“没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仅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这一切的”!他由此感慨。

与此同时,罗炜把扶贫延伸到自己单位,将21户特困户与集团公司21位领导进行结对,因户制宜、因人而异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成功后,又发展至82户,一下解决了特困户的燃眉之急并让他们当年全部脱贫。

他的第二步棋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上。下面一组数据记录着罗炜的努力成果:新修村组道路3.7公里、加宽村主干道5公里,新修塘堰300多平米,建设无线广播站一座,新修水利支渠300米,建设60千伏光伏电站一座,建筑面积约80多平米的村为民服务大厅即将投入使用,从而解决居住偏远的5个村民组村民的出行难和农副产品外销难问题,电站每年给村集体带来6万余元的经济收入,村里所有田块实现了旱涝保收。产业发展上,引进家具厂,利用县扶贫项目和争取企业无偿支持等办法,引进麻黄鸡养殖,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二万三千只鸡苗,让235户贫困户逐年加入养殖项目计划,联系县工投公司和龙翔公司免费为80余户贫困户提供皖西白鹅种苗2500只,并组建种植和养殖业合作社,还发展家庭休闲农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而上述这些,都是罗炜找单位、亲朋好友苦口婆心、日夜奔跑“化缘”来的350余万元作为扶贫启动资金得来的。

缓急并重,长远与眼前一起抓,让七里棚村结束无企业的历史,所有养殖户则实现逐年脱贫。如今的七里棚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变美了,人变精神了,百姓安居乐业,县里今年将其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点。

一个红手印一个故事

群众心中有杆秤。今年5月,听说罗炜任期即将结束,七里棚村的群众愁上眉梢:这么好的书记怎么舍得让他走呀!为了能留住心中的好书记,贫困户张义山带头在村民大会上提议,“俺们摁手印,央求上面把他留下来!”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于是一份摁着近百人手印、包含浓浓深情的申请成了群众挽留的期望。

这,每一个红手印的背后其实都印证一个个感人故事。

贫困户甘连书常年犯糖尿病及腰椎病,妻子因车祸落下的残疾,均不能种地,仅靠几亩土地流转的收入和子女接济度日。极度贫困的他一度生活绝望。罗炜得知情况后,数次上门与夫妻俩叙谈,亲自送去免费麻黄鸡苗200只,还安排甘连书去省城大医院检查治疗,并帮助联系报销医疗费。“你们俩还不到50岁,好日子在后头呢!”见甘连书健康有所好转,罗炜边继续鼓励边在村里的家具厂帮助他联系了一份轻体力的工作。2016年,甘连书一家纯收入增加6000多元。“要不是罗书记,俺们可能就不得活了,更脱不掉贫”提及此事,甘连书夫妻热泪盈眶。贫困户胡学文因经济困难,12岁的孙女辍学在家。罗炜发现后,回到集团为之呼吁,为其募捐3000元,还亲自联系学校。“不是罗叔叔,我不可能重回校园圆上学梦”。像这样,三年来,罗炜通过申请雨露计划、社会募捐等方式,为全村解决35名贫困户子女上学问题。只要进入七里棚村,这样的事例村民们会列举许多。

为了增加贫困户就业岗位和收入,他从巢湖引进紫山芋精加工企业到长集农产品加工园,并将生产基地建在七里棚村。今年底厂房投入使用后,可吸纳150名贫困户就业。现在村里的众诚家具厂20名工人中,贫困户就有5人,每人每月工资收入不低于2000元,实现了“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作为扶贫干部,每个贫困户的家事都装在罗炜的心里。谁家的房子要改造、谁家的鸡出现温病、谁家的家人看病遇难题,他心中都有一本帐。而村民们只要遇到难事,不论与扶贫有没有关系,第一个想到的总是罗炜,“有事找罗书记”成了这里群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孺子牛的情怀

今年47日,陪同全国政协王正伟副主席到七里棚村开展督导调研的全国政协常委、人口与环境资源副主委吴双战,看到这里的产业扶贫后说,“这里的经验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

面对如此高的评价,这位从农村出来、大学毕业后又在农村工作过的汉子有些忐忑不安:“我熟悉农村的人和事,与他们有种天然的感情,能做这些是应该的;再说扶贫工作本身对我教育挺大的,让我更知道怎样做人做事!”

在七里鹏村,现在从外貌上已看不出今年44岁的罗炜是省城下派的干部,因为常年的田头奔波让他体表完全变回了农村人,情感与百姓早已融为一体。

“他为扶贫太投入了!”这句话是家里家外人对他的评价。“为了扶贫,他三年中节假日基本上都在村里度过的,家里的事几乎没有过问过”,妻子动情的说。的确,自从驻村那日开始,他把家就甩给了妻子。驻村时女儿正值高三关键时期,作为父亲,女儿高三那年他没有完整的陪过一天;高考时,孩子宾馆都已租好,盼望着他能像其他家长一样陪伴在自己身边,可他没能做到。作为儿子,七十多岁的老母他却很少能抽出时间去探望,生病了更是不能伺候在身边。有时到省城跑项目、去募捐,他也是常常三过家门而不入,即便有时出差在家住一晚,也是为村里节约点住宿费用。

为了扶贫,他主动带领家人降低生活标准,把节约出的钱用在扶贫和贫困户身上。“我们生活上比贫困户好的太多,没有必要浪费”。三年来,他的身上再也没有添置一件品牌服饰,自己和家人穿的用的基本上都是商场上打折的商品。

他对扶贫工作的用心用情感动着自己单位的集团老总。单位原定一年支持他10万扶贫经费,被破格提升到30万,集团的员工们则自觉加入到七里棚村的扶贫帮扶队伍中。

为了扶贫他付出了很多,但却收获了百姓的口碑和组织上的信任。三年来,全村131417人顺利实现脱贫,今年将有123229人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他本人也因此年年被评为省、市、县先进,面对这些,他说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